当前,业内关注的大事便是健康中国行动,对此,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》,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年)》,这3个文件组成了这次健康中国行动总的系列文件。对于这3个文件,官方、行业、民间的解读内容丰富,同声为之叫好。因为这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。健康中国是一个大行动,核心就是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,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,持之以恒加以推进,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。
行动推进,宣教先行。当前,众多关于健康知识、健康教育的文章见诸媒体,关于保健食品的话题自然位列其中。但是,在近期关于保健食品的宣传中,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,那就是在评价保健食品的时候,存在着一些基本常识误区的“低级黑”。
一是把保健品和保健食品相混淆。这是一个欺骗消费者的老话题。在去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问答》中明确指出,保健品不等于保健食品。可能是语言习惯带来的认知误解,可能是宣传的力度不够,现在这两个概念又在被有意无意地混淆。当前,有些批评保健食品的文章中“保健品”“保健食品”词汇乱用混用,很多没有批号的保健品的问题,又被莫名安在了经过审批的保健食品的头上。
二是把误服保健食品出现的问题和保健食品的作用相混淆。有文章谈及保健食品问题时,强调过量服用“不仅带不来保健功效,还可能损害人体健康。”这本身就是外行的观点。无论是食品还是药品不当服用都会产生不良反应,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都是经过科学评价和严格审批的。用同一尺度,评价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,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。
三是把保健食品同健康生活方式对立起来。“对健康、衰老怀有焦虑,解决办法不是选择运动健身、均衡膳食,而往往是通过服用保健食品,来达到高强度工作之后的修复、生活中的营养补充、健身和美容等具体功效。”这是一段关于保健食品的评价。看似科学,实际上是把营养保健食品同健康生活对立。服用营养保健食品本身就是均衡膳食的一部分。人类的“四大健康基石”是一个整体,健康中国行动实际上也是一个号召国人,在“吃”与“动”、“行”与“思”之间追求平衡的行动。过于强调某一点或者过于贬低某一点,都是欠妥的。
应当说,作为法定的特殊食品的一员,保健食品有不容置疑的好,这个“好”应该宣扬;作为一种食品,保健食品也有着整个食品行业都存在的问题,这些问题应该指出。但是对于保健食品无论是叫好还是批判,都应该实事求是,都应该说内行话。不应该把保健食品和整个食品行业和整个健康产业隔离,更不应该混淆和模糊保健食品的属性。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提出,“到2022年和2030年,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%和30%。”这说明,健康中国行动也是一项全民科普行动,而准确地传播正在为消费者渴望了解的保健食品的知识和概念,把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“我要吃”升级成“我会吃”,当成行业的作为。
对于这些关于保健食品的错误宣传,企业如何应对?除了呼吁正确的健康知教育,除了担当社会责任参与公众科普,除了规范自律维护行业良好形象之外,就是努力做大做强。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提出:“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健康需求的产品,增加健康产品供给,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作出表率。”当前,保健食品虽然处于上升阶段,但是在食品行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,只有行业成长,适应健康中国的需求,保健食品才会有话语权。
中国保健协会荣誉理事长张凤楼曾经指出:“保健食品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政策支持。而且国家提出大健康产业到2020年要超过8万亿,到2030年要达到16万亿,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,希望所有健康产业从业者今后多多努力,为中国健康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这当是健康中国的愿景,也是行业努力的方向。